佛、道 小典 (P-10)

 

 

修行------佛教名詞。佛教徒依據佛教經、律、論三藏修習行持。內容包括戒、定、慧三個方面,目的是斷除煩惱,超脫生死輪迴,達到湼槃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圓融------圓,週遍之義。融,融通,融和之義。 

頓悟------教義名詞。同類有大心之眾生,直聞大乘行大法,證佛果,名頓悟。頓悟者言速疾證得妙果。又指無須煩瑣儀式和長期修習,一旦把握佛教“真理”,即可突然覺悟。首倡於東晉南北朝時的竺道生。智恚釋。“謂佛理是不可分之整體,故對它的覺悟,亦不能分階段實現”此於當時亦發展成“頓悟”與“漸悟”之争。 

漸悟------亦稱“漸了”。教義名詞。與頓悟相對,指須經過長期修習才能達到佛教的覺悟。佛教禪宗北宗主漸悟,以眾生皆有佛性,但因多障礙,須逐漸以至累世修行,才可領悟佛教的真理,達到成佛的境界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輪迴------教義名詞。眾生自無始以,輾轉生死於六道之中,如車輪之旋轉,永無止息。眾生在三界六道的生死世界循環不己。惟成道才可免此苦。“輪迴轉生”本是古印度婆羅門教的主要教義之一。佛教沿襲而加以發展,婆羅門教認為四大種姓以及“賤民”在輪迴中是生生世世永襲不可故變的。而佛教謂一切眾生皆由自身業力決定,但如不尋求“解脫”,就永遠在六道(天、人、阿修羅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。)中生死相續,無有止息。 

------攀緣之義,謂由人之心識攀緣一切境界,即眼識攀緣心境之見乃至身識攀緣觸境之覺,依心識為能緣,其境界為所緣。其心識向境界所動之作用為緣,即心攀緣之境界,又緣由藉之義,謂依他而所藉。 

緣生------即“緣起”。教義名詞。謂一切事物均處於因果聯系中,依一定條件生起變化,以此解釋世界、社會、人生以及各種精神現像產生的根源。佛教各種經論和各個宗派,均以“緣起”說作為自己全部世界觀和宗教實踐的基礎理論;成就菩提覺悟,達到佛的境界,亦依賴于對“緣起”的認識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隨緣------教義用語,一般為隨順因緣之義。據《大乘起信論》,有不變之真如、或本覺,應因緣而起滅,猶水應風之緣而起波,“波因風動,非水性動;若風止時,波動即滅,非水性滅”。即說眾生之自性清靜心随應外緣起滅,而“智性不壞”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燒香------為六種供養之一,以世諦釋之,彿邪氣而請神靈,以第一義諦釋之,為所修之功德使週遍於一切處。 

------梵語菩提。覺有覺察、覺悟兩義:覺察,即察知惡事。覺悟,即開悟真理。俱舍論以盡智、無生地二者為覺體,唯識以大圓鏡智等四智為覺體,智度論以一切種智等三智為覺體,密教以法界體性智等五智為覺體。 

覺悟-----會得真理,開真智之義。 

------魔羅之略,譯作擾亂、障礙、破壞、惡者。佛教指能擾亂心身,破壞好事,妨礙善法,奪功德之財,殺智慧之命,有四魔、五魔。一切煩惱、疑惑、迷戀等妨礙修行的心理活動為魔。《大智度論》卷五;“問曰:何以名魔?答曰:奪慧命,壞道法功德善本,是故名為魔。” 

修羅------即“阿修羅”。天龍八部之一,六道之一,原為古印度神話中的一種惡神,因常與天神戰鬥,後世亦稱戰場為“修羅場”。佛教沿用其說,或稱其為“天”的一種。故“六道”亦作“五道”。 

齋戒------清除心之不淨為齋,禁身之過失名戒。 

持齋------古人在祭祀前或舉行典禮前清心潔身曰齋,以表示莊敬。佛教流行後有二個新義;() 過中午不食為齋。如果過中午再食,則稱非時食。(素食曰齋。如在家信徒(居士)按時持“八齋戒”,只吃素食,稱做“吃齋”。佛教遵守齋法不違犯叫“持齋”。施飯與僧叫“齋僧”。會僧而施食,稱“齋會”。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 

 

php hit counter